日前,商务部公布消息,前四月海外工程承包新合同额34.5%来自“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考验,不管是未来版图、角色定位,还是发展模式,工程企业都面临着改变。新形势下,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或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版图之变:
企业市场目标更加集中
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91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24亿美元,业务遍及19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亚洲新签合同额842亿美元,完成合同额640亿美元;在非洲新签合同额750亿美元,完成合同额530亿美元。亚洲和非洲的新签合同额与完成合同额分别占到了总量的83%、82%。
“一带一路”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沿线64个国家,随后更打入了欧洲,匈牙利成为第一个确认加入“一带一路”的欧洲国家。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随着政策的倾斜,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版图是否会因此改变?
浙江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业务总监朱宏文认为,目前我国的工程承包在海外市场已经拓展得比较广,一些企业在传统国家的市场不断萎缩。如果仅仅从版图的扩张上来讲,“一带一路”并不一定会使对外承包业务从地域上扩得更宽,但“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对外承包工程开创了新的市场,工程承包企业的市场目标更加集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角色之变:
向投资带动承包转型
自“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以后,沿线不少国家便纷纷向我国示好,并签署一项项协议。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承包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外工程承包企业面临角色转型。
朱宏文表示,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市场的竞争已从设计、采购、施工和工程管理的综合能力的竞争演变为企业融资能力的竞争。我国工程承包商已经被动和主动的面临转型,要从承包工程向投资带动承包转变。
“过去几年对外承包工程的模式以EPC为主,同时也出现EPC+F等多种与融资结合的模式,现在市场上对承包商带资、融资、投资需求越来越大,BT、BOT、PPP等集工程建设、投资和项目运营类于一身的项目大幅增长。市场的激烈竞争已迫使一些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开始向投资带动承包转型,“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市场机遇以及融资支持,使这些打算转型的企业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但是企业必须对这样的转型有充分的准备。“她表示。
对外承包工程领域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投融资能力的竞争,很多企业已意识到,参与项目投资是必不可少的经营手段。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承包工程企业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投资、并购,开始了业务的转型升级。2014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第一单海外并购交易,收购美国知名承包商PLAZA建筑;今年5月,中国交建所属中交国际已完成了收购澳大利亚约翰·霍兰德公司全部股权的交割,这成为中国建筑企业在澳大利亚迄今最大规模的投资,为中国企业进入澳大利亚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提供了便利。
朱宏文还强调,从工程承包到投资,是很大的跨越,挑战也很大,因此企业自身的软实力需要提高,风险管能力也要更深入、更全面。
而这样的机遇似乎只是给大型对外承包商准备的。上海鲁班软件董事长杨宝明表示,因为小企业自身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局限,获得融资支持比较难。在这样的机遇下,小企业应该要考虑怎么成为大企业的供应商。
模式之变:
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
有机构调研报告显示,未来五到十年,“一带一路”亚洲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需要8000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组建运营被给予厚望,意图缓解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
而事实上,亚开行和世界银行每年只能筹到240亿美元,通过亚投行每年可融到4000亿美元。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亚洲基础设施领域的对外承包工程市场机会无法变现。“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已感受到融资渠道不通和成本高等瓶颈制约。”朱宏文如是说。
资金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一大掣肘和难题。“我们应该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方式可以采用PPP模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在第六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单一的投融资模式往往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应该采取传统和创新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讨新的融资模式。当前,许多国家大力推行PPP项目的融资模式,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也希望相关金融机构能够不断创新,研发出更多的适合项目业主和承包企业所需要的金融创新产品,支持国际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另外,除传统的总承包模式以外,可以广泛地探索股权投资、建设相结合,基础设施合作等多种商业模式,为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增添活力。(来源:中华建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