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印发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等单位编制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提出了建筑产业化标准设计体系的总框架。住建部有关负责人透露,部里接下来还将研究制定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纲要,对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预计出台后将极大地促进全国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很多地方都出台了建筑产业化相关的政策,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不够全面、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此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的出台,可以说是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构建了适合于我国发展模式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体系,完善了顶层设计,为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日前由标准院组织举办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首次宣贯培训会上,标准院总建筑师刘东卫如此表示。
政策制定不能盲从
会上,住建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用产业化模式建设的工程建筑面积已达1800多万平方米,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而到今年底,全国通过产业化模式建设的工程将力争达到50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8个地级城市,已经颁发了68个建筑产业化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显然,政府层面的热情已经被调动,那么市场是否能如政府所愿“顺势跟上”?在华阳国际建筑产业化公司董事总经理龙玉峰看来,政策能否顺利推进和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状况密不可分。目前,建筑产业化所产生的成本增量依然是让房地产企业在产业化的门槛前踟躇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当前整体房地产市场不是很乐观的前提下,这种增量成本能否消化的问题尤其被开发商所关注。”他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不能盲从。对于一线城市来说,由于房价坚挺,一二百块的增量成本可以在销售中快速释放,因而开发商在面对政策设定的各种产业化要求时,会比较愿意跟进。而对于库存量本来就难消化的城市来说,即使给予容积率相关的奖励政策,成本增量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因而市场的积极性很难真正调动起来。
标准设计至关重要
相比起大干快上的热情而言,从头厘清对于建筑产业化的认识或许更为重要。住建部有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目前建筑产业化在发展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首先,把建筑产业化等同或局限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忽视了钢结构、木结构等方面的产业化。其次,把建筑产业化等同于主体结构产业化,在内部装修和主体结构相结合方面做得还不够。最后,把建筑产业化着眼于施工过程产业化,没有考虑到建筑全产业链的整合发展。
对此,刘东卫也深有感触,他表示,从国外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初期肯定是结构主体的产业化,然而过渡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内装产业化将成为核心部分,而中国目前对于内装产业化的认识非常欠缺。很多号称工业化住宅的产品仅仅是采用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内部依然是生产方式粗放的毛坯房,这种半成品显然无法满足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和老百姓对于高品质住宅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的发布显然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刘东卫告诉中国建设报记者,该体系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标准设计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全建筑体系,包括混凝土结构、木结构、钢结构。第二是全产业链,从设计、施工到构件生产都有详细指导。第三是全系统,不仅包括主体结构,还包含内装和外围护两大部分。
“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标准设计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也是推动建筑产业化不能离开的技术支撑。有了标准设计,我们的设计、施工、安装才能够流畅,才能够将有关技术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到建筑中去。”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首先要继续加强技术支撑研究,完善包括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等在内的全面的技术体系,同时大力推进标准化,力争实现模数化,对部分通用构件比如墙体板、楼梯等完全采用标准尺寸。其次要注重引入先进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比如BIM,以提升工程品质和全寿命周期质量。最后要实现管理创新,积极推动工程总承包,使其深度融入设计、施工等。(来源:中国建设报)